2014年巴西世界杯_田径世界杯 - dutugo.com

研究|浅析耕地恢复治理难题及重点对策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偏低,然而政府希望耕地使用者放弃相对高收益的经济作物,恢复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但是粮食作物收益不高,地方政府与个体之间利益难以协调。此外,耕地恢复工作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会涉及各种关系的重构和利益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将面临地方与个体、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短期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关系和利益冲突的困境,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④耕地管护不到位,保护意识低

耕地后期管护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是耕地保护意识缺乏。尽管国家已实施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但在地方政府中,并没有真正落实这些政策,更缺乏监管和制约的有效措施。许多地方政府更倾向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通过非法用地获取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二、耕地恢复治理重要举措

①系统推进治理,加大整治投入

在空间上,大多数恢复地块与撂荒耕地相连,可以系统推进耕地恢复和撂荒耕地治理。建议自然资源系统开展恢复土地整治项目,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补充,全面系统推进耕地恢复和撂荒耕地治理。

在工程建设上,国家、省、市需要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撂荒耕地治理,通过地力提升吸引和鼓励农民种粮,而且投入产生级差收益既有利于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收入,也能吸引种植大户规模化种粮。

此外,在恢复耕地上可合理实施土地整治工程,这不仅有利于科学系统推进恢复耕地和撂荒耕地治理,提升地力水平;还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恢复耕地的积极性,将已经恢复的耕地作为立项条件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体现一定的公平性,使恢复耕地真正改善恢复区农业生产条件。

②整合政策资源,提高种粮积极性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要从降低投入与提高收益角度双向调节粮食生产“利润率”,通过整合相关惠农政策来达到提高农民种粮收益的目标。可从整合种粮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油菜种植补贴等耕种补助着手,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尝试将撂荒耕地、恢复后无人耕作的耕地合法合理向种粮大户、合作社流转,发挥规模经营的种粮效益。

同时,完善土地流转协议,规范耕地经营者行为,明确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流转时的约束条件,规范流转程序、流转规模、种粮条件、责任追究等,强化合同约束,防止耕地撂荒和耕地“非粮化”。

③突破固有模式,盘活耕地资源

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空间上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侧重推动恢复耕地的适度规模化发展,具体可通过“小田并大田”等方式置换经营权,以改善土地零散分布的情况,进一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对于市场导向下农民的弃耕行为,则应将弃耕耕地的承包经营权收回集体进行再配置,并突破原有固化的土地产权模式,以更好地盘活恢复治理的耕地,提质增效。

④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横幅标语、村广播等方式,全方位宣传耕地保护恢复相关政策,提升村民耕地保护意识;同时,组织召开耕地保护工作动员大会,与群众一同分析和讨论耕地保护的严峻性和重要性。镇领导、包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交流沟通,了解群众诉求,打消农户顾虑,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耕地恢复工作,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⑤层层压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强化责任担当,及时组织召开耕地保护重点工作专题会议,传达相关文件精神,明确工作任务,将图斑和任务分解到村、责任到人,实行“日报、周报制度”,确保整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项目专员坚持下沉一线,逐地块现场查看进行指导,深入每一个图斑所在地,进行实地排查、定位、登记、拍照,了解地块情况,对问题图斑逐一分析研判,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出整改措施。

⑥加强组织领导,规范项目监管

加强对耕地恢复工作组织领导,加大潜力摸排力度,科学统筹耕地恢复任务,组织制定本行政区的耕地恢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严格按照相关耕地恢复模式的流程组织实施,并且加强对耕地的后期管护。

要求各地严格遵守建设项目和资金使用的各项管理规定,建立健全项目全过程监管机制,履行信息公开职责,同步在政府网站、村委会及村小组、项目现场等张贴公示,进一步加强规范项目监管。

总结

耕地恢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别于传统的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提质改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耕地恢复是对“二调”为耕地而“三调”为恢复属性的地块实施工程,恢复农作物和粮食作物耕种,逐步找回“流失”的耕地。我们需要严守耕地保护,加快耕地恢复整治速度,以“长牙齿”措施,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遏制耕地“非粮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