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撒到今天,暗杀这门神秘的学问,频频出现在电影、小说、绘画、游戏等各项艺术中,并常常和阴谋论联系在一起。在当下现实中,暗杀仍然作为一项与时俱进的古老艺术,发挥着它的光和热。“知道”(nz_zhidao)跟你聊聊,暗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16年12月19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拍摄的枪击事件现场。当天,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在安卡拉出席活动时遭枪击身亡。(新华社/图)
作为最古老的行当,暗杀在当今也并未消失。 暗杀,趁人不备而实施杀害,有着极深厚的历史渊源,跨越国界、职业,被地球人乐见和使用的“上古秘术”,并不仅仅是出现在游戏和电影里,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铲除目标的手段。
多数人对暗杀充满好奇心,甚至很多人做过以下想象:如果要暗杀某人,一个杀手会怎么做呢?
合格的暗杀有哪些准备?
神秘人物先找到合适的行动人,用文字写下“不要提暗杀俩字”。杀手领会意思,摇了摇手枪,潇洒地旋上消音器。神秘人物莞尔一笑,“最好伪装成意外,找辆车过去。”
Too naive!以上只能是小说里的情节。现实中,暗杀不留线索很难,就算是中情局也逃不过文书;一个暗杀者更不会用消音器,这会烫掉他的手指;至于伪装成什么意外嘛,几乎更不可能,车祸暗杀的例子就没几个,黛安娜王妃车祸最后也被官方认定“意外”。
在真实的暗杀事件中,消除目标才最紧要。拿起枪就够紧张了,不会有什么精妙生动的细节。事实上,暗杀最重要的准备基本上就两项:你选择用什么武器?打算在什么地方动手?
匕首是一种合理的武器,比如开暗杀之先河的“凯撒遇刺”,在罗马歌剧院被砍了23刀;而下毒显然也有成功率,古代宫廷中常见,拿破仑、沙皇伊凡四世等,到现在都没能脱离“下毒论”。然而在火器发明以后,匕首和下药就不再是主流了,爆炸和枪杀成为首选。其中,爆炸因为关系到“道德感”,有可能会伤及无辜,优先性要排在枪杀后面。
肯尼迪、林肯、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以及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斐迪南大公枪杀案中,枪支器械都是主流选择。在中国,火器还未发明时,张良已经是射杀代表,它曾雇大力士用飞椎(锤)击秦始皇,可见至少在距离感上,不需要“图穷匕见”了。
接下来是暗杀地点。公共场所是好的选择吗?未必,因为有安保介入。最好的暗杀点,应该出其不意,比如林肯,死在了歌剧院中,据说正值音乐高潮,无人听见枪声;肯尼迪也被刺杀于广场之上。除了公共场所,最好的暗杀场所其实是家中,圣雄甘地就是在新德里的寓所中被杀,马丁路德金在一个汽车旅馆的阳台上被杀,约翰列侬则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曾被暗杀多次的卡斯特罗。(新华社/路透/图)
解读暗杀:阴谋还是巧合?
可见,如果按照优先性来说。枪支可以排在第一位,而家中和公共场所则是最好的暗杀选择。
然而无论用什么方式,在什么地点,一个知名人物的猝然离世,带来满城风雨几乎是必然的。在暗杀史上,不仅产生了“最著名的X次暗杀”“最黑暗的X个暗杀地点”等,甚至还带来了很多“暗杀之最”。
比如肯尼迪之死最有争议性,至少有十几种不同的论断,涉及中情局、克格勃、黑手党及不同杀手,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公允的说法;比如暗杀界冠军,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在保镖的形容中他逃脱了638次暗杀,美国人还拍了历史纪录片《暗杀卡斯特罗的638种方法》,借此研究美国和古巴之间的关系。当然还有俄国尼古拉二世,这人被枪打脑袋都不死,被称为最强悍的暗杀主角。
不过,所谓十几种说法、638次暗杀等,跟所有的暗杀行为一样,都不能避免一个疑问:无法证实,是阴谋还是巧合?大多数人喜欢往阴谋上靠,因为暗杀者很少会承认暗杀,死去的人也不可能做回应;而另一个阵营则喜欢往巧合上碰,把很多事情都解释成了机缘所致。无论是阴谋论还是巧合论,主张它们的人们,因为没有办法掌握解释权,也就没有办法说服对方。
暗杀可以视为铲除目标的一种手段,然而多数暗杀都是失败的。它们可能引起了震动,也可能影响各种事件,但如果失败,暗杀就只能作为灰暗一角,活在阴谋或巧合的调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