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李鸿章和盛宣怀都建议张之洞将铁厂建在位于湖北东南部的大冶。大冶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悠久的开采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1700多年前,孙权就在大冶制造过兵器。隋朝时期,隋炀帝也在大冶铸造过铁钱。但是,张之洞没有同意。
有人说,张之洞将铁厂建在汉阳,而不是大冶,是想更好地控制这家庞大的企业。毕竟,大冶离武汉太远,张之洞难免有鞭长莫及的担忧。其实,我们以现代人的观念来看,张之洞萍乡煤矿,也有现实的衡量。
一是便于为京汉铁路提供钢轨。
“要想富,先修路。”张之洞很早就意识到铁路建设的巨大作用,向朝廷提出了修建京汉铁路的计划,认为“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京汉铁路位于北京与汉口之间,全长1200多公里,是中国第一条南北铁路大动脉。
修建铁路,首先就必须解决钢轨的问题。张之洞选择在汉阳建立铁厂,能够就近为京汉铁路提供钢轨,可以节约一大笔从国外购买钢轨的费用,和从大冶运送钢轨到武汉的物流费用。
除了京汉铁路,汉阳还有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军工企业。张之洞将铁厂建在汉阳,能够为这些军工企业提供钢铁材料。
二是靠近港口,有利于将钢铁产品运送到全国。
在20世纪以前,炼铁技术比较落后,每炼1吨铁,需要消耗大约110吨煤炭和30吨铁矿石。那时候交通工具也比较落后,火车和轮船没有得到普遍使用。因此,将铁厂建在离煤矿和铁矿较近的地方,在欧美国家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
到了20世纪,炼铁技术突飞猛进,炼出1吨铁,只需要消耗大约10吨煤炭和5吨铁矿石,再加上火车和轮船的普遍使用,使得是否将铁厂修建在离煤矿和铁矿较近的地方,变得不太重要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将铁厂修建在离港口较近的地方呢?
武汉自古就是“九省通衢”的地方,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张之洞将铁厂修建在武汉,有利于尽快将钢铁产品运送到全国,而将铁厂修建在大冶,就不具备这种优势条件。
大冶最大的优势是拥有铁矿,但也仅此而已。要兴建铁厂,只有铁矿还不够。张之洞如果将铁厂建在大冶,一方面要考虑从外地运送煤炭到大冶来,另一方面要考虑从大冶运送钢铁产品到外地(比如武汉)去,这两点对于水陆交通非常不便利的大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汉阳铁矿靠近煤矿。
虽然汉阳本地没有煤矿,但距离汉阳铁厂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马鞍山煤矿。1893年春天,张之洞委派的德国矿师,在马鞍山仙女岭脚下发现了适宜炼铁的焦煤资源,并获得了开采权。1895年,马鞍山煤矿投入开采,雇佣1000余名工人,日产焦煤达200吨。
张之洞非常看重马鞍山煤矿,亲自指定煤矿的高级管理人员,并几次前往煤矿视察工作。
遗憾的是,马鞍山煤矿的煤矿资源,并不适合炼焦,所生产的焦炭产量太少,远远不够汉阳铁厂使用。不得已之下,张之洞派德国矿师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煤炭资源,终于在光绪二十四年成功地在江西萍乡发现了一个大煤田——萍乡煤矿。萍乡煤矿规模很大,足以满足汉阳铁厂的需求。为了将萍乡煤矿的煤炭运送出去,张之洞专门修建了一条株萍铁路,自江西萍乡安源煤矿矿区连至湖南株洲,全长约89公里。
株萍铁路修建好后,萍乡煤矿出产的煤炭,源源不断地通过这条铁路运送到株洲,再转运到汉阳等地。
除了上面这3点原因,属于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还具备大冶所没有的技术、人才优势技术和人才,也是兴建铁厂必不可少的软件设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