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账号并星标,不错过有态度的影像内容:最新消息,摄影之友独家获悉,全球顶级中画幅数码相机品牌飞思(Phase One)可能将于本月内关闭其位于北京和广州的办事处,停止在中国的市场推广活动。
该公司也许将有限保留上海办事处,继续负责中国市场的销售与服务工作。摄影之友独家信源表示,后续飞思在中国的售前咨询、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将保持正常运转,不会受到此次调整影响。
01 飞思何方神圣,中画幅领域王者
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飞思可能是个陌生名字,但在专业摄影领域,它代表著无可争议的顶级画质和技术标杆。
这家丹麦公司成立于1993年,专门致力于中画幅数码相机系统和成像解决方案的开发,以其极高的图像质量、精湛的工艺和昂贵的价格闻名于世。飞思和哈苏(Hasselblad)都是中画幅相机领域的顶级品牌,站在相机产业顶端,它们共同定义了影像行业顶级画质的标准。
飞思相机核心优势在于其中画幅传感器。相比全画幅传感器,中画幅面积更大,能捕获更多光线信息,带来更丰富的细节、更宽的动态范围和更优异的噪点控制。
飞思旗舰机型IQ4 150MP拥有1.5亿像素,动态范围达到15档,这些参数远超任何全画幅相机。其单机身售价往往高达20-40万元人民币,加上镜头更是天文数字。
飞思主要用户群体包括:顶级商业摄影师、艺术创作机构、考古研究单位等等。这些用户共同特点是:对图像质量有极致要求,对价格不敏感。
02 飞思业务调整,在华战略归于务实
需要留意,飞思此次业务调整并非完全退出中国,而是战略收缩。有限保留上海办事处意味著华东地区的高端商业摄影市场仍有其重点服务价值。
北京和广州办事处的关闭,反映出飞思在中国市场的务实考量。作为面向专业摄影师和高端商业机构的全球著名影像品牌,飞思不需要过于分散的网点布局。
集中资源于上海这一中国经济中心,现阶段足以覆盖其目标客户群体。这种调整在高端小众品牌中并不罕见,旨在优化运营效率,应对市场变化。
03 为何中国造不出飞思级的相机
飞思调整在华业务的同时,一个老问题再次被引发:为什么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却造不出飞思这样的顶级数码相机?
【核心技术壁垒高筑】
图像传感器是相机的核心,飞思使用的中画幅传感器技术复杂度极高。这类传感器需要超高的像素密度、优异的信噪比控制和大尺寸下的良品率保证。
日本、韩国在半导体领域长期积累形成了技术壁垒。中国虽然近年来在手机用小型CMOS传感器有所突破(如豪威科技),但在大尺寸高端传感器领域仍远远落后。
图像处理器和自动对焦系统同样是中国企业的短板。飞思等高端品牌积累了数十年的图像算法和处理器设计经验,这些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研发积累,无法快速突破。
【精密制造产业链缺失】
顶级相机是光学、机械、电子三大领域的完美结合,需要高度成熟的精密制造产业链支持。
日本和德国拥有完整的精密制造产业链,从光学玻璃熔炼、镜片研磨镀膜,到精密机械加工、电子元器件制造,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一枚佳能红圈镜头的诞生,需要北海道的高纯度萤石玻璃、大阪的纳米级镀膜机、东京的超声波马达——这些关键环节均被日本企业严密把控。
中国在单一领域或许有突破,但缺乏全产业链协同优势。制造一台飞思级别的相机,需要镜头光学设计、精密机械加工、电子系统集成、软件算法开发等多个高端制造领域的完美配合。
【市场与商业现实制约】
高端相机制造投入巨大但市场极小,使得企业进入这一领域面临极大的商业风险。2024年数码相机全球销量仅849万台,不及手机市场的零头。飞思、哈苏这样的中画幅相机全球年销量未做任何公布,相比智能手机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企业而言,投入数十亿研发资金,却要面对佳能、索尼等企业构筑的品牌壁垒,无疑是场豪赌。中国企业在更易商业化的领域(如手机摄影、安防监控)投入资源,是更为理性的市场选择。
品牌认知度积累也需要时间。飞思、哈苏等品牌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在专业摄影师群体中建立了无可替代的信任度。新品牌难以在短期内获得专业用户的认可。
04 可能的突破方向
虽然直接复刻飞思的路径非常困难,但中国品牌也在寻求其他方式参与高端影像市场竞争:
【技术迁移与跨界融合】
例如大疆(DJI)在无人机影像系统、云台稳定、图传技术方面有深厚积累,并通过收购哈苏获得了部分光学技术。未来可能将其技术优势迁移到地面影像设备。
【错位竞争与新兴赛道】
一些厂商选择避开传统相机领域的激烈竞争,转向全景相机(如影石Insta360)、运动相机或专注于视频直播功能的设备等新兴细分市场。
【计算摄影的赋能】
国内手机厂商在计算摄影领域进展迅速。虽然这与传统相机追求光学极致的路径不同,但通过算法提升画质和体验的思路,也为未来影像设备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中国在航天光学等特定领域确有顶尖技术,但将这些技术转化为民用级产品,并实现商业化成功,仍需漫长过程。飞思等品牌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飞思此次业务调整既是对中国市场的重新评估,也再次凸显了高端制造领域的残酷现实:真正顶尖的技术,是用钱买不来、用市场换不来的,只能靠长期坚持和投入研发出来。
推荐阅读
关注账号并星标,不错过有态度的影像内容:加入社群
扫码不失联